社团风采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员工工作 > 社团风采 > 正文
桃园文学社“生活为什么需要诗歌”名师讲堂回顾
发布时间: 2018-05-17 00:00  作者:本站编辑   来源:本站原创   浏览次数:

桃园文学社“生活为什么需要诗歌”名师讲堂回顾

2017年10月22日晚七点,由bat365在线平台桃园文学社主办的以“生活为什么需要诗歌”为主题的名师讲堂活动在第十教学楼501教室拉开了帷幕。本次“名师讲堂”活动,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北碚作协副主席、bat365官网登录教授——李子荣老师。

本次的名师讲堂活动由两个主要环节组成,即分享环节和提问环节。

李老师首先从“生活”谈起,通过举例告诉我们,不要过于沉溺约定俗成的生活,生活本身是假的。那我们怎样才能跳脱出生活的假象呢?李老师表示:想要寻找真实,只有自己去探索和体验。

论述过生活的假象,以及如何寻找真实,李老师再次将话题引回到“人”。人的身上有两个纬度,一种是在生活中,另一种可以理解为处于“恍惚状态”,即 “迷失”。生活为什么需要诗歌?生活需要诗歌的前提:不满足于生活,有其他的诉求。沉浸在生活中的人不需要诗歌。只有不满足于生活,在生活的假象中迷失,因为迷失而去探索,而有所收获。在迷失中才需要诗歌,甚至创造出诗歌。

我们的生活需要诗歌,李老师强调说,我们现代人需要把眼光更多地放在现代诗。现代诗歌又以80年代以后的诗歌为佳。但是大多数人却又都不喜欢80年代以后的诗歌,要么觉得写得太晦涩读不懂,要么就是觉得别人写得太浅显,瞧不上。李老师提到一个词——感受力。感受力来自于我们头脑里那些看不见的触须,而我们的判断力则建立在我们的感受力之上。读一首诗,需要我们在原有的感受力上,建立新的判断力——对于这首诗的判断力。但是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,却会束缚,甚至扭曲我们的判断力,所以我们需要从过去的教育中摆脱出来,重新认识诗。因为谈到了如何阅读一首诗歌,李老师又提到,诗歌不适合讲,适合用心体悟。诗歌,是不可说的存在。

最后,老师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提醒我们:人活着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内心,一定要有诗歌,诗意地活着。

接着是提问环节。第一位同学的提问是关于诗歌的俗与不俗。老师用自身对诗歌的体验告诉我们,媚俗滥情即是俗,语言是自带情感的,只为了抒发情感的诗都能看作俗诗,“抒情诗只是情感的排泄物”。真正的好诗,抒情是自然的流露,它有更加深沉,更加有意义的内涵。

第二位同学请教了老师诗歌中理性和感性成分的问题。老师说,人对世界的认识,首先是感性的,然后才是带着理性去再认这个世界。感性总是先于理性的。而写诗的过程,基本只在感性中完成的,但是写出来的诗歌不可能完全没有理性的东西。

第三位同学从自己的经历出发,讲到了自己写过很多随笔,却不会写诗,李老师用一个比喻生动地解释说:随笔就像散步,而诗歌就像发呆。你缺少的是发呆,也就是停下来思考,往深处探寻的时候。

第四位同学就草根诗人余秀华走红的事件请教李老师的看法。老师避开了正面评价余秀华,而是转换角度,从“流行”这个角度去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。太流行的东西不要去看,不论好与坏都不要看,因为太流行了,大家都在看,我们需要保持我们眼睛里的那一份纯真。

第五位同学放眼时代,就时代发展下诞生的自媒体对诗歌的冲击,并就自己利用网络阅读诗歌的方式,向老师提问。老师回答,各种各样的阅读形式都是可取的,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,只要你是真正地在阅读了,阅读的本质并没有变化,你收获到的也不会因为形式的改变而有所贬值。

因为李老师在之前讲到失落沮丧等消极情绪出现时多有诗意生发,所以最后一位同学向老师请教,为什么高兴时难有诗意。老师回答说:失落,沮丧的情绪往往是人的生活被剥夺之时产生,这个时候的感情是站在生活外的,而高兴,兴奋的情绪却是往往来源于生活中,这就把人拉入了生活。当情感处在生活之外,就更容易产生诗意了。

解答过大家的疑惑后,这场以“生活为什么需要诗歌”为主题的讲座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落幕了,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到场演讲与解答!

bat365在线平台桃园文学社

2017年10月2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