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授(研究员)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团队队伍 > 教授(研究员) > 正文
黎萌
发布时间: 2018-08-19 00:00  作者:本站编辑   来源:本站原创   浏览次数:

一、个人简介

黎萌,1976年1月,女,教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

专业方向:电影美学与戏剧美学。

先后就读于bat365官网登录、北京大学哲学系,获文学学士、文学硕士、哲学博士学位。

2001年至今,任bat365官网登录影视专业教师。历任助教、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。

2009年-2012年,北京师范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博士后。

2012年-2013年,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访问学者。

二、主讲课程

经典电影导读(本科)

欧美电影专题(本科)

影视类型学(本科)

艺术哲学(研究生)

西方戏剧经典导读(研究生)

三、研究方向、领域

电影理论,艺术哲学

四、科研获奖

(1)专著《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:叙事、虚构与认知》,获得“第二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”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,2012年

(2)论文《电影理论言说的主语问题》,获重庆市广播电视学会奖论文类三等奖,2005年

(3)论文《论战时纪录电影及其历史性关联》,获全国高校电影学会第一届学会奖论文类三等奖,2004年

五、主要著述:

(一)出版学术专著

1)《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:叙事、虚构与认知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09年2月

2)《看得见的世界:电影中的哲学问题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09年2月

(二)发表学术论文

《透过影像看:关于摄影影像实在论的透明说及其争论》,黎萌,《文艺研究》,2013年第3期;

《试论丰子恺早期的“同情说”》,黎萌,《bat365在线平台学报(哲学与社会科学版)》,2013年第3期;

《张暖忻导演电影观念探究》,黎萌、马晓东,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与社会科学版)》,2012年第4期;

《批评的多样性及其限制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11年第3期;

《在美学的多样性与普遍性之间》,黎萌,《文艺研究》,2010年第12期;

《审美情感与认知主义立场》,黎萌,《文艺研究》,2010年第4期;

《看上去很“像”——关于摄影影像实在论的一种相似论立场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10年第3期;

《库里肖夫的遗产:一个关于电影“知识”的个案研究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07年第2期;

《电影感知的心理机制:吉布森与美国认知电影学派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06年第5期;

《美国的巴赞:写在< 电影是什么?>英文版再版之际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06年第3期;

《大西洋两岸的巴赞》,《衡阳师范大学学报》,黎萌,2006年第1期,[《人大复印资料》全文收录(2006年第6期)];

《荒唐的想象与愚蠢的提问:当代电影理论中的“认同”概念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05年第5期[《人大复印资料》全文收录(2005年第12期)];

《新时期电影美学黯然退场的历史追究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04年第3期,[《人大复印资料》全文转载(2004年第4期)];

《论十七年革命英雄电影的叙事模式》,黎萌,《当代电影》,2004年第9期;

《电影理论言说的主语问题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04年第2期;

《1937年的发现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03年第5期;

《论战时纪录电影及其历史性关联》,黎萌,《电影艺术》,2001年第3期(中国电影年鉴2001年卷全文收录);

《卡罗尔的电影悬念理论》,黎萌,《长沙理工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,2008年第1期(他引次数:4);

《定义悬念》,黎萌,《意象》,2009年第3期,北京大学出版社;

《无我中,自有我在——记话剧艺术家、表演艺术教育家苏民》(6万字评传),邹红、黎萌。收入刘彦君、刘章春主编《生命•舞台》,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)

(三)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

(1)2005年5月,参加“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研讨会”(国际会议),撰写大会综述《席勒美育思想的当代意义——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研讨会综述》,全文收录于《中国美学年鉴》,2005年

(2)2010年8月,参加“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”(国际会议),发表《卡罗尔教授访谈录》(《文艺研究》,2010年12期);并为“自然美”、“环境美学”等几个英文会场的综述供稿(合作,见《“美学的多样性”与新时代的中国美学——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》,《美育学刊》,2010年1期;《中国美学向世界打开了大门》,合作,《中华读书报》2010年8月18日)

(3)2011年11月,参加“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•青年学者圆桌会议”,提交论文《呼唤一种实用主义的电影批评》,并做大会发言;

(4)2012年6月,参加“第二届丰子恺国际学术研讨会”(国际会议),提交论文《论丰子恺的“同情说”》并做大会发言,论文集已出版

(四)转载和引用情况:

3篇论文被《人大复印资料》全文收录,1篇被《中国电影年鉴(2001年卷)》全文收录,1篇被《中国美学年鉴(2005年卷)》全文收录。

译文:

(1)《隐喻》,R. Moran,《世界哲学》,2009年5月

(2)《从未如此的电影理论》,G. Currie,收入《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•附录1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09年2月

(3)《常规电影的力量》,N. Carroll,收入《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•附录2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09年2月

(4)《凝视的快感》,收入《凝视的快感》,吴琼主编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05年

六、科研项目

(一)主持重要课题项目:

1)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 “当代艺术哲学中的认知主义理论”(项目号:11CA080),担任课题主持人, 2011年

2)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“中国艺术批评通史”(项目号:07JJD720033),独立承担《隋唐五代艺术批评史》卷,2008年

(二)参与重大课题项目:

bat365官网登录“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”“国家体验与国族认同:17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与政治功能”(项目号:09AC003),主研,2009年

七、主要学术职务与社会职务

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理事,

重庆市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。

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,

中国电影文学家协会会员。

创作多部(集)影视作品。

编剧电影作品《青苔》(合作)获四川省文联“巴蜀文艺奖”(2005年)。